跟骨骨折功能锻炼方法有哪些及如何进行?
- 发布时间:2025-02-24 15:21:14 举报/反馈
跟骨骨折功能锻炼方法包括早期的足趾活动、肌肉收缩练习,中期的关节活动度训练、部分负重练习,后期的负重行走及平衡协调训练等。
1. 早期足趾活动:在跟骨骨折后的 1 - 2 周内,此阶段骨折部位尚不稳定,主要进行足趾的主动屈伸活动。通过足趾的屈伸,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减轻肿胀,同时也可防止肌肉萎缩。每次进行 10 - 15 分钟,每天可进行 3 - 4 次。
2. 肌肉收缩练习:同样在早期,还可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。即患者在不活动关节的情况下,主动收缩小腿肌肉,持续 5 - 10 秒后放松,重复进行。这样能增强肌肉力量,为后续的康复打下基础。
3. 中期关节活动度训练:骨折后的 2 - 4 周,当骨折部位有初步的愈合迹象时,可开始进行踝关节的被动活动度训练。可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使用辅助器械,缓慢地屈伸、内外翻踝关节,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,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,防止影响骨折愈合。
4. 部分负重练习:在骨折 4 - 6 周后,根据复查情况,若骨折愈合良好,可开始进行部分负重练习。患者可先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,逐渐将身体重量转移到受伤的脚上,从最初的少量负重开始,逐渐增加负重量,以刺激骨折部位的愈合和恢复下肢的力量。
5. 后期负重行走及平衡协调训练:骨折 6 周以后,当骨折基本愈合,可进行完全负重行走练习。刚开始行走时,步伐要缓慢、平稳,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。同时,还可进行平衡协调训练,如单脚站立、走平衡木等,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,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。
跟骨骨折的功能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每个阶段的锻炼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作用。早期的锻炼主要是促进血液循环、防止肌肉萎缩,中期注重关节活动度和部分负重能力的恢复,后期则着重于完全负重行走和平衡协调能力的提升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,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,合理选择锻炼方法和强度,以达到**的康复效果。
【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第三方平台,内容仅代表来源平台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