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肿瘤科沈勇医生。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非常重要,但也常被忽视的话题——消化道健康。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,但您可知道,有两个几乎很多人都在做的习惯,正在无形中助长着胃癌、食管癌、肠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风险?它们并非什么“冷门”的不良嗜好,而是非常普遍的行为:吸烟和饮酒。
我们先认识下消化道: 从我们吃的口食物开始,它经过口腔、咽喉、食道、到达胃部进行初步消化,然后在小肠吸收营养,在大肠处理残渣,后经直肠、肛门排出。这一整条长长的“管道”就构成了我们的消化道。常见的胃癌、食管癌、结直肠癌等,都属于消化道癌症的范畴。
说到致癌因素,大家可能首先想到遗传或爱吃腌制食品等不良饮食习惯。这没错!但王医生(注:此处指代直播间内提到的专家观点)特别在直播中指出,还有两个很多人习以为常、甚至难以割舍的举动,也是引发消化道癌症的“推手”:
,“吞云吐雾”:吸烟是明确的致癌元凶
烟雾不只是进入肺里! 当您吸烟时,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已知的致癌物(如尼古丁、焦油、苯并芘等)。这些有害物质不仅伤害呼吸道,更能通过口腔、咽喉、食道的黏膜被直接吸收进入人体。
对消化道的伤害: 吸烟是导致多种消化道癌症的明确风险因素。研究表明:
食管癌: 吸烟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显著增高。
胃癌: 吸烟者的胃癌发病风险也会增加。
结直肠癌: 吸烟同样会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。
此外,吸烟还与口腔癌、喉癌等密切相关。
烟草就像在您整个消化道的“表面”喷洒毒物,长期刺激和毒素积累,为癌细胞滋生创造了温床。
第二,“杯中物”的危险:饮酒是在喝“癌”吗?
酒精已被“盖章”为1类致癌物!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早已将酒精饮料的乙醇及其主要代谢产物乙醛明确列为1类致癌物。也就是说,它有明确证据对人类致癌。
消化道是酒精攻击的首要目标! 酒精进入人体后,个接触并开始吸收的就是整个消化道黏膜(从口腔到胃、到肠道)。它和它的代谢产物乙醛,会对这些黏膜细胞造成直接损伤:
食管癌: 酒精是食管癌(特别是鳞癌)的重要致病因素,风险随饮酒量增加而飙升。重度饮酒者风险可增加数倍。
胃癌: 饮酒同样会增加胃癌风险。
肝癌: 大量长期饮酒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。
结直肠癌: 研究明确显示,酒精摄入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。
这杯酒下肚,咽下的不仅有甘醇或辛辣,更有实实在在的致癌风险!小酌怡情?在致癌这件事上,滴酒不沾才是更安全的选择。
沈医生建议:
对于40岁以上人群,尤其是具备以下高危因素的:
有消化道癌症家族史
生活在胃癌或食管癌高发地区
有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溃疡、胃息肉、肠息肉病史
明确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
长期吸烟、饮酒史
出现便血、黑便、长期腹痛、吞咽困难、持续消化不良、体重不明原因下降等症状者
强烈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! 这是目前发现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。早发现,才能把握住内镜下微创治疗的黄金时机!
谈癌色变?肠子里长“肉揪揪”=癌症?沈医生说清“息肉”这件事
吸烟与饮酒往往是难以割舍的习惯,而息肉,则是很多人体检报告中容易出现的“异常发现”。
息肉是什么?
想象一下我们体内中空的脏器(如鼻子、胃、肠道),其内壁覆盖着一层黏膜。息肉,就是生长在这些黏膜表面、向腔内凸起的“赘生物”。鼻腔、声带、胃、大肠(结直肠)甚至宫颈都可能长息肉。
! 图片位置:肠道内壁息肉示意图
在消化道息肉中,肠息肉(特别是结肠息肉)非常常见。 很多患者看到体检报告写着“肠息肉”,反应就是恐慌:“这会不会癌变啊?”
沈医生专业解读:“息肉”只是个形态称呼,是否会癌变关键看“病理”!
增生性息肉: 这是常见的类型之一,绝大多数(尤其较小的)属于良性病变,癌变风险极低。多数不需要特殊处理,定期复查观察即可(具体遵医嘱)。
腺瘤性息肉: 这才是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的类型!包括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、混合型腺瘤等。它们不会自行消失,就像一颗颗埋藏的“小地雷”:
若不处理,它会慢慢长大。
随着体积增大、绒毛成分增多、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(异型增生),癌变风险会显著升高! 研究表明,大肠癌绝大多数是由腺瘤性息肉一步步发展演变而来(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)。
因此,当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,尤其是腺瘤性息肉,医生的建议通常是:内镜下切除!
意义重大: 微创切除(如息肉电切术、EMR,甚至ESD),能有效切断“息肉→癌变”这一关键路径,是预防大肠癌非常有效的手段。这比等到发生癌变再处理,代价要小得多!
这里沈医生再补充一个临床常被问到的概念:
“癌前病变”: 指那些本身虽不是癌,但具有较高风险转变为癌的组织病理学改变。比如胃黏膜的上皮内瘤变、肠道的腺瘤性息肉。 腺瘤性息肉就是典型的癌前病变。
“癌前状态”: 指一些增加患癌风险的临床疾病状态(或者说基础疾病),如慢性萎缩性胃炎、Barrett食管、溃疡性结肠炎等。它们使得该部位的黏膜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。
消化道癌可防可治!沈医生强调“早”字当头
很多人一听到“癌”字就万念俱灰。但沈医生要特别强调一点:消化道癌症,尤其是早期发现者,非常高!
关键在于:早筛查、早诊断、早治疗!
早期癌高: 对于局限在黏膜层或黏膜下浅层的早期胃癌、食管癌、结直肠癌, 可达90%以上,部分甚至接近100%!
现代微创技术利器——ESD: 作为肿瘤科医生,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技术的进步。对于符合条件的消化道早癌及部分癌前病变,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已成为革命性的微创治疗手段:
! 图片位置:ESD手术示意图或概念图(清晰、专业)
不开腹,不切器官: 通过内镜就能精准地将病变的黏膜层像“削苹果皮”一样完整剥离下来。
创伤极小: 体表无刀口,痛苦小,恢复非常快,通常术后几天就能进食、下床活动。
完整切除率高: 尤其对于超过2厘米的较大平坦病变,它能整块切除(传统EMR可能需要分片切除),显著降低病变残留和局部复发的风险!
保功能: 能大限度保留消化道的原有结构和功能。
费用更低,住院时间更短。
对比传统外科手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MR),ESD在治疗特定大小的平坦型早癌和巨大息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。
沈医生划重点做总结
警惕两大习惯: 戒烟!限酒! (好是戒酒)它们是明确的致癌风险因素,对消化道的伤害直接而持久。远离它们是保护消化道的坚实基础。
正视“息肉”: 肠息肉很常见,但发现后别恐慌,也别忽视。分清是增生性(低风险)还是腺瘤性(高风险)至关重要。 腺瘤性息肉,听从医生建议,及早内镜下切除是防癌于未然的明智之举!
抓住“早”字: 早筛(胃肠镜)、早诊、早治(尤其是内镜下微创治疗)是提高消化道癌症、保留生活质量的黄金法则!40岁以上高危人群务必重视筛查!
科学认识“癌前”: 理解“癌前病变”(如腺瘤)和“癌前状态”(如萎缩性胃炎)的区别,有助于科学理性地应对,积极干预。
健康就在我们每日的选择之中。戒烟限酒,重视筛查,别让习惯酿成遗憾。作为医生,我呼吁大家将消化道健康放在重要位置,用实际行动预防癌症的发生!
【申明:本文由第三方发布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